近期,蕉下发布了一支温暖人心的品牌视频——《所有的太阳》。视频内容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在真实的相处中,从初见的抵触到分别时的眷恋的爱情故事。蕉下此次品牌动作,透露出了一个“更广更深”的品牌真相。
蕉下历经十年进化,以“轻量化户外”精确锁定更广泛的目标赛道人群,用更多的好产品满足更细分的真实需求;而在更深层次的品牌内核上,则是进一步强化“防护”心智,同时实现认知与圈层破壁,用轻量化户外品牌定位告诉公众,蕉下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生活方式品牌。
其实在蕉下过去十年的发展史中,有一条清晰的进阶之道,复盘这条路径,也就能清楚地看到蕉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也能够彻底解释为什么是蕉下、它为什么要打造“中国大众生活方式”?
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蕉下应该是近年来新消费品牌阵营中少有的坚持用“体系化解法”持续地跟进解决消费者需求与情绪的品牌。
何为体系化解法?就是当单个的产品击中需求而被消费者认可之后,品牌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深挖产品背后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价值点,将这些价值在其他同类产品甚至是不同品类上面进行复制、升级,站在更高的视角去俯瞰由这些产品构建起来的生态矩阵。其触达的核心是由消费者某个痛点引发的系列痛点,品牌由此具备了持续生长、不断扩圈、服务更多人的确定方向。
回顾蕉下的发展,它正是这样从一众新消费品牌“卷卖点”的昙花爆款中走出了体系化发展的差异化之路。
为什么是蕉下?因为在十年间,该品牌经历了完整的迭代逻辑三部曲,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经典品,比如小黑伞、防晒衣、贝壳帽、折叠墨镜等等。这种由经典品串起来的时间历练,它本身就诠释了“体系化”的含义。
在这一过程中,时间成本是最高昂的商业成本,蕉下已经付出了这一成本,也建立起了与之对应的品牌壁垒:蕉下沉淀出了独有的科技创新、消费者对品牌的心智认知。它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不完全建立在运气与机遇上,支撑它穿过时间的东西其实是一个更坚实的能力底座。
所以表面来看,它是时间的品牌,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透过表面,那个坚实的能力底座又是什么?
一方面是其对于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另一方面则是用经典产品支撑赛道的强大能力。
从“十年三进阶”的具体产品迭代逻辑来看,清晰地折射出了蕉下在“商业能力”与“大众需求”相结合方面越来越突出的优势。这就是它的能力底座。
在这种双轮驱动的商业逻辑导向之下,以防晒服为例,我们拆解一下其产品的三次进化:
第一次进阶,从空白到开创:在蕉下推出防晒衣之前,市面上关于“防晒”的想象与认知仅限于防晒霜、遮阳帽、伞等产品,蕉下防晒衣的推出,完成了“从0到1”的跃迁,而这种跃迁的根基正是对于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倪叔在之前一系列关于蕉下的研究文章中也屡次强调:真实需求是蕉下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次进阶,从专业到标准化:在这一阶段,体现的是蕉下从单品到品类的功能与系数扩散,也是蕉下以真实需求结合科技能力从而实现“防晒”品类标准化的超前发展能力。
背后的逻辑正是前面提到的“体系化解法”。在“防晒”这个需求被蕉下用防晒衣这样的经典品精准覆盖之后,其没有止步而是作为新起点,逐步满足了凉感、透气、人性化设计等更多延伸需求,不断为防晒衣添加新的标准线,实现了从单品到品类的能力放大、服务放大。最终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获得“蕉下”标准化的轻量化户外产品。
第三次进阶,从产品到生活:标准化之后,蕉下在事实上已经迈入了更广阔的消费者认知,它不再是生产孤立产品的厂商,而是具备了成为一个大众生活品牌的基础。
这就是轻量化户外在今天被蕉下正式提出并统领之后的一系列产品创新的根本逻辑。产品层面的解决方案更加套系化、成熟化,场景层面的洞察与适配更加人性化、广谱化,从而实现了从小众专业品向大众生活品的“破壁”跃迁。
捋清了这条路径,蕉下的目标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源自其对于消费需求的深刻洞察,一步一步地以经典品创新去覆盖人群需求,去适配更多的场景需求,最终导向了轻量化户外这个清晰的赛道。
2022年以来,新消费行业似乎有退潮趋势,但用十年建设一个赛道的蕉下却逆势向上,其根本原因就是蕉下的三次进阶。但是通过对 " 轻量化户外 " 概念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属于蕉下的商业化道路已经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