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解决这些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NO.1
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01厌学心理
学习负担过重,常常容易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学习视为苦差事,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
02社交恐惧、孤独心理
许多内向的孩子上课发言时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严重的性格孤僻,甚至害怕与人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
03自卑心理
部分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容易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04逆反心理
不少青少年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
05焦虑、抑郁
焦虑多表现为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抑郁多表现为遭受心理挫折后,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情绪消沉,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感觉。
NO.2
心理问题有哪些潜在信号
01生理变化
生活规律发生改变,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02情绪变化
情绪偏离正常,如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或者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害怕、焦虑等。
03行为变化
行为明显不符合常态,或者与之前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04学业变化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上学有困难,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
05人际关系变化
不愿意跟其他人接触、出现沟通障碍甚至极端行为。
一般来讲,青少年出现上述问题两周以上,老师家长就要正视其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及时关注、重视并干预。
就多发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来说,其核心症状有三个,一是情绪持续低落,二是兴趣减退,三是体力精力的下降;附加症状同场会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出现的情况,如自我评价低、对未来无望、自责无罪、食欲异常、睡眠障碍等。
对于抑郁症的诊断,一个基本底线是有两条核心症状和两条附加症状。如发现青少年长期处于心情低落、疲惫乏力、悲观厌世等情绪状态,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记不要盲目自测。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立足“治未病”的理念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育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NO.3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成就有价值感。
2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 适度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NO.4
预防心理问题的措施
优化现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接受心理教育,学会心理调适;
主动向人求助,及时缓解心情。
NO.5
如何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01自我调适
开学初期,部分青少年可能无法及时适应,很难收心,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调整心态,将开学所出现的焦虑、烦躁等情绪正常化,顺其自然,逐步进入学习状态。也可通过倾诉、适当的运动以及调整作息时间等措施来放松身心、自我调整。
02家长帮助
学会倾听,真诚沟通。家长不要一味否定、批评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表现,试着分析其内在心理需求和困惑,学会尊重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同时,父母需要定期与学校班主任进行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而不是“越俎代庖”。
03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等为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活动中成长。老师可以用微笑、话语等鼓励青少年,引导他们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帮助青少年认识心理现象,指导青少年通过合理方式释放情感,减少心理压力。
04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