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作将坚守初心、精准发力,以稳步推进实体经济快速恢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2022年表现不尽如人意的银行理财将会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绿色金融产品在ESG大潮中将会焕发出哪些新活力?对此,致同咨询金融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芦弘涛接受专访,分享观点和见解。
芦弘涛表示,202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部分将会借助政策东风出现增长,对于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需求逐步提升,银行理财市场将迎来扩张机会。特别是,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绿色金融产品类别将进一步多样化,产品应用场景不断深化。
理性看待“破净潮”
2022年底,部分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出现了“破净”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针对2022年的“破净潮”,结合当时市场环境来看,芦弘涛认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导致: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锚定债券市场,而债券市场2022年底受疫情防控及地产政策转向的影响,导致债券市场预期转变、政府地方债券贬值;第二,自2022年7月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外资热钱持续减持中国债券,回流美元市场;第三,一般来说,R2级理财产品也会配置一些同业存单,作为架构化的缓冲措施,然而2022年11月,由于各种政策因素、市场预期的影响,市场资金短缺,挤兑效应导致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也出现一波增长。
芦弘涛指出,客观来看,2022年理财产品出现的“破净潮”有助于帮助理财投资者建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理财产品,审慎作出投资决策;同时,针对银行理财产品,也将通过市场化效应,进行产品分化,好的理财产品将会被更多的投资者追捧。这有助于理财产品市场,无论是投资端还是产品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理财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结果,中国与美国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中国家庭资产结构中,房屋占中国家庭总资产的70%,而美国仅为24%。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芦弘涛表示,在规划理财子公司市场地位、业务规划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优化理财产品结构,提供多种理财产品、多样化的组合方案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不断提高投研能力,促进产品创新。根据致同过往客户咨询服务的优秀实践,理财子公司可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提高客户画像精准度,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切的理财和顾问服务,引导长期投资理念和培养风险认知,借此提升核心竞争力,从众多机构中脱颖而出。
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近几年,绿色金融发展逐渐多样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规模不断扩展,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碳金融等产品也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得到大力发展。
芦弘涛认为,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深入并且精准理解ESG与财务绩效之间的联系,在社会层面引领绿色转型,并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增加行业信任和信息透明度。ESG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并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绿色金融产品也促使金融机构积极建立ESG投资体系,筛选优质项目,规避高碳风险资产投资来优化投资组合,帮助被投企业改善ESG表现,实现低碳投资、互利共赢的局面。
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着力点
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金融机构也面临绿色低碳转型投资规模大、初期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的挑战。对此,芦弘涛强调,可通过以确立支持绿色低碳的战略方向、完善公司治理和顶层设计、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加强信息披露为着力点,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并在未来尝试由绿色金融向转型金融发展。
在信息披露方面,金融机构需不断提升在绿色金融领域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形成以ESG报告、绿色债券年度报告、绿色金融专题报告为主体的信息披露体系。积极参与行业统一行动,推动银行业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融资、融智的金融服务。
最后,芦弘涛指出,金融机构若想将转型金融落到实处,更需注重顶层设计(治理架构、战略目标)、基础建设、技术分析等方面的实践。另外,转型金融产品方向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更需要金融机构领导层提供战略意见,业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来研发绿色金融服务产品。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中国证券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